Friday, May 7, 2021

What's remembered lives

 

網誌:因記憶而存在

與三位藝術學院同學一起在太子台搞了畫廊。畫廊的名字是Yrellag,是 Gallery 的倒寫,靈感來自隔鄰巷子 Rednaxela Terrace (列拿士地台) ,就是英文名Alexander 的倒寫。姑勿論後者歷史源由,命名多少有點玩味、幽默。Yrellag出發點是平易,務求為新晉藝術家提供發表作品的機會,以及讓他們與藝術世界以內及或以外多溝通。


就是在個展開幕的一段日子,新知舊雨 --- 有朋友、老師、同學、行家及藝術愛好者到來 --- 聚舊也好,交換消息也好,總之是疫情下難得的機會。

也有小學生在星期天穿上整齊校服,在家長陪同下於門前拍「畢業照」 --- 可能是疫情下學校未能安排,家長們唯有自行處理了。學生們在那裡,自然受畫廊的鋼琴吸引,未幾便叮叮咚咚地敲打琴鍵,一時頗為熱鬧。鋼琴是大埔一所志願機構「自然樂緣」搬來的,於復活節期間搞了:對畫彈琴、琴音下起舞、武術、網上講童話故事等,琳琅滿目。目的之一是:將街坊、訪客及畫廊一眾的距離拉近。

「自然樂緣」安排的舞蹈

得在此一提的是,兩位中學同學(及其一的太太) 的出現,令畫廊蓬蓽生輝之餘,還是憶舊之遊。原來他們一位以前恰巧住同一太子台11號,另一位住12號,於是既是同窗,亦是街坊。往時常在那現在也沒有車子的巷子上玩耍,什麼「打玻子」。沒提及,但可以想像:跑、跳、互相追逐、捉迷藏、打波踢球,不一而足。匪夷所思的是,其中一位同學家中的音響比較另家的好,於是發揮創意,乾脆將音響銅線超越巷子,凌空搭到同學那一家,共同分享流行音樂。當今互聯網、藍牙、串流年代,未必想像得到昔日究竟是如何 --- 昔日可以是電纜、電視天線充斥房屋之間、路面上空的年代,偶而一條音響銅線又怎算得上是奇景?

太子台 11號在右邊,12號在左邊

他們六人當年成立讀書會,每天課後輪番為小組內成員講解自己專長,分享心得。他們得到校長及老師讚賞。在補習班、補習老師不普及的年代,這也是求進,亦是創新!

人生就是不能缺少這樣的回溯、尋源、懷緬,縱或未來可以是更多更好享受家庭、兒孫的日子。

照片中右面兩位同學既是同窗,亦是街坊。

就如電影<浪跡天地>(Nomadland) 中所What’s remembered lives

百感交集。

 

7-5-2021

[作者保留版權]

 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