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誌:究竟有沒有味覺藝術?
人有眼耳口鼻,於是有視覺、聽覺、嗅覺和味覺。視聽藝術,由來甚久,近幾十年科技的進步,更出現進一步的發展。唯獨是嗅覺/味覺(以後簡稱嗅覺),好像有點落後了。二千多年前,柏拉圖及亞理斯多德更視之低人一等。
人類演化歷史上,視、聽確實比味覺重要。這部分與感覺距離有關。好的視覺令人類可老遠看到獵物與猛獸,好的聽覺亦然,讓我們分辨遠處動物聲音和雷暴,可以趨吉避凶。嗅覺顯然層次不同。英文 I see 代表明白,I smell …. 則代表懷疑、預感,有不肯定成分。嗅覺讓我們享受好的食物,這是基本,但更重要是讓我們嗅出腐壞的食物,避免中毒,適者生存。故此嗅覺在負面感覺上較為重要。
那麼,究竟有沒有嗅覺藝術?
大家的反應是當然有。君不見我們對食物味道的追求,越來越高?我們對餐酒的要求,不是有人可以嗅一嗅,便分辨出五、六種味道,例如不同果味、香料味,甚至皮革味?我們的嗅覺雖然遠不及貓狗等動物,但也能分辨上千不同的味道,市場上單是香水種類也過千。兩情相悅,相互吸引因素之中,氣味是其一。普魯斯特(Marcel Proust) 在他的<追憶似水流年>內,多次提到聞到的氣味 (當然另外還有聽到的聲音)令他悠然神往。在他心深處有最一種名為 madeleine鬆餅,每次聞到它的氣道,瞬時引領他回到年少時美好的時光。
首先要指出,說視覺、聽覺藝術有長足發展,除歷史悠久外,還因為我們已經有一套頗扎實的科學系統。視覺,是指可見光,是電磁波譜內的一部分,由紅到紫,波長是由長至短(波頻則由小至大)。人們發展出不同的顏色理論(colour theory);又發現了互補色
(complementary colours) ,俗稱「撞色」,如紅綠、橙紫,效果特別搶眼,例如聖誕飾物顏色一般是紅與綠,惹人注目。
至於聽覺,關乎音頻,由低至高,是古今中外音樂的依據。我們聽覺靈敏,僅需聽開始的0.1秒,便可分辨聲音是人聲或源自何種樂器。
因此,視覺、聽覺可以排列有序:不同顏色在光譜上有相互關係,聲音在音譜上亦然。但是,味道則不能。簡單來說,我們不能將蛋糕、拔蘭地、南瓜、樟木的味道作有系統、如鋼琴上的鍵子般排列。又例如,擺出一百款香水,讓人們依喜好排列,想像一下,結果會是一個答案,抑還是人言人殊?
還有,視聽藝術講求重複、平衡和式樣
(pattern)。音樂上的主調及其變奏,一般會數次或多次在樂曲中重視,我們不會覺得討厭,反而甘之如飴。同樣,長篇小說裡的不同情節枝節,會不時在不同地方出現並且發展,直至結局為止。就是此等重複的出現令整首音樂、小說、甚至一些詩歌渾然一體,引人入勝。同樣,我們欣賞油畫,會留意一些節奏或式樣的重現,特別是抽象畫,務求了解畫家創作的心思。
相反,嗅覺似乎與眾不同。試想,擺出五十款香味,讓你順序地嗅,你能夠一一記得嗅過的香味嗎?嗅覺特別之處,是現在嗅到的會抵消先前嗅到的,前後兩者很難成立一種關係。於是,嗅五款香味也好,五十款香味也好,很難形成一個整體的經驗,遑論將不同的嗅覺經驗譜成一件完整的作品了。困難之處似乎是如何將味道記下,並依次作一個美學的排列,令人回「味」。
另一個難處是,味道不能令不同受眾勾起同一種經驗或感覺。返回上述普魯斯特的例子,madeleine鬆餅可以帶來美好或回憶,令人懷緬,也可以引來不快,視乎不同人年少時的經歷。老實說,氣味很難和情感、愛恨、哀傷、喜悅、受苦、憐憫或懷念搭上直接關係。
話雖如此,依然有人走上嗅覺藝術一途,特別是上世紀中葉開始。譬如,60年代有人創作外形全部一樣的棋子,僅憑味道來辨別個別棋子的功能角色。70年代有人純粹用香味作其表演藝術。此後,亦有人用多個擴音機噴出不同氣味,伴以音樂。2010年代,有藝術家要求市民說出其社區的味道,並為該區一些民眾噴上這些氣味,然後著他們跟氣味不同的他區民眾談話溝通,同時也創作了社區味道分布圖。
最「臭」名遠播的例子,莫如意大利人Piero
Manzoni (1933-63)嘲弄藝術之作,<藝術家的屎>(Merde d’Artiste)。他將自己的糞便包裝了九十小罐。1961年開售時定價為相同重量的黃金(!),即當時的37美元。到2002年,英國泰特美術館
(Tate Gallery)購進了一罐,付了六萬多美元,還堅稱物有所值。罐子上面印有 ‘Freshly preserved, produced and tinned in May 1961’(於1961年五月新鮮保存、出產、及封罐) 。最幽默、最個人、最私密是「出產」一詞。然而,泰特的評估果真不差,因為至2008年其他一些罐子交易價已升至十多萬美元,2016年更達到四十多萬美元。
其實這位仁兄雖然命短 (僅30歲),有關他的笑話卻層出不窮。據他說,作品靈感來自他的父親,後者曾跟他說,他的作品是屎(shit) 。由於<藝術家的屎>價值不菲,好像沒有人真正將之打開過,因為此舉會銷毀其價值。內裡乾坤為何,人言人殊,有人甚至猜想是石膏。這是不可能的,因為那九十個罐子中,最少一半及後自行爆炸,灰飛煙滅,擁有者血本無歸。原來當年作品封罐時,藝術家有意無意間沒有完成減菌過程,令內裡不停產生氣體,結局可想而知。
不過,這一切一切的創作,概念有餘,始終走不出嗅覺藝術受科學知識限制的窠臼。
妙想天開,要有系統地應對問題,須從簡單方法做起。第一步應該從化學開始考慮:味道之為味道,不外是一些具揮發性的有機化學物。常見的會是一些ketone (酮) 及
aldehyde (醛) 之類的化學分子。以此為基礎,可否因應此類化學分子的複雜度 (如內裡碳、氫的數目) 先作一些排列,而造出該系列內一連串的嗅覺漸變?
23-1-2020
〔作者保留版權〕
參考:Denis Dutton, The Art Instinct, Bloomsbury Press, 200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