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December 17, 2020

OMG

 

網誌:媽呀!


       疫情下,真人真事。

,走進一幢住宅大廈,打算承升降機。隨著後面有一對母子,子大約十

我在前面,只聽到母著子用大堂放置的潔手液,叮囑:「記著只擦手掌,不用擦手背,會生敏感的。」

隨後一輪囉嗦。待進入升降機後,母繼續叨:「我不是過許多次嗎,不要用手指觸按鈕!記得要用手肘!回家記得洗手,要洗淨!」

我心想孩子也不小了,她為何如此多話,況且大廈公告清楚寫明「升降機盡量避免交談」。

於是回頭望。

只見她雙目之下,口罩之上,完完整整兩個鼻孔。

 

18-12-2020

〔作者保留版權〕

 

[] 上述戴口罩方法,街上所見,男女皆有。

 

Wednesday, November 11, 2020

A sure win

 

網誌:股場必勝

 

螞蟻臨陣脫腳,令不少股民以為上市賺一筆大失所望。其實螞蟻之為螞蟻,象徵面對眾多微小,如螻蟻的服務對象。其獨特之處,為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所無,是進行眾多客過去信貸記錄的大數據分析後,再針對個別客的過去信貸記錄才借貸,繼而將債項轉賣給其他機構,以卸卻風險,故是穩賺不賠、必勝的生意。

今次介紹一個股場必勝法,其實任何投資買賣市場均適用。

,有天你從電郵收到一通信息,某隻股票會上升。一星期後你發現,那股票果然火熱。繼而你又收到新的電郵,另一隻股票會跌。同樣,一星期後這股票一如所料,跌到亞媽都唔認得。於是,十個星期過去,電郵給的貼士,無論股票升降,皆百發百中。

第十一星期,如常有新電郵,不過這次是邀請你付一筆不少的費用,作為提供新一輪股票貼士的代價。

此刻,你會怎樣想?如無幕消息,任何一隻股票升跌,都是隨機的,即勝負機會各半。所以一次預測準確的機率是1/2,兩次是1/4,三次是1/8, 十次便是1/1024。換言之,即十發十中的可能性是千分之一,幾近於零!這個股票推薦人簡直是天才!

於是,面對付費的要求,你會不于理會,抑或照付所需費用,收到貼士後即重鎚出擊?

[此刻,請放下手機,一分鐘後才繼續讀下去。]

現在,我們試從股票推薦人角度看這件事。第一星期,他/她會發出102400封電郵。這些電郵並不是全都一樣,而是其中一半股票會升,另一半股票會跌。而你是屬於收到前者的一批,由於股票一如所料升了,你會繼續收到新的電郵。另外的一半,即51200人,則不會再收到出電郵;對這些人來,推薦人就此消聲匿跡。

於是,第二星期有51200(你是其一)收到新的電郵。新的電郵容,當然也是有一半電郵股票會升,一半跌。

如此類推,十個星期後,剩下的是十個「幸運兒」(包括你在)

再問,你會怎樣選擇:付費,或不理睬?

明乎此,我們便知道牽涉事件的102401人,只有一人必勝。

以上的局,名為「巴爾的摩薦股人」(Baltimore stockbroker) 。奇怪的是,網上資料顯示,過去並沒有利用此手法騙人的記錄。

今天是所謂「光棍節」。「光棍」現指單身人士,但一直以來指騙子,「光棍遇著無皮柴」是也。故分享。

 

11-11-2020

〔作者保留版權〕

Tuesday, October 20, 2020

We all are immortal

 

網誌:不死世代

 

早前看過不少文章,最近讀霍金的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, 增強了信念:我們所有人都萬壽無疆。

關鍵詞是:人工智能。

近年科技進展,慢不慢快不快。舉一個例,無人自動駕駛,雖然現時測試仍出現意外,但以里數計,安全度已超越人類駕駛。另一個例,人造肉或植物造肉,與真肉幾乎難以辨別。市面上賣的仍是碎肉狀,但相信塊狀肉是離現在不遠的事。而隨著大眾接受,整體價格會下降。它的好處是不殺生,而且因為毋須畜牧,減少環境染之餘,又避免了將大量雄性雛兒(小雞、小牛等,因無繁殖價) 出生不久便銷毀或屠宰的殘忍過程。

無人自動駕駛是人工智能的品。其他進展還包括:人工智能完勝圍棋冠軍、語言識別及自動翻譯等。同時,量子電腦雛形已出現,速度上傳統電腦望塵莫及,未來會大大推進人工智能的效率和功能。

電腦發展如是,人腦發展又如何?相比下,生物演化始終緩慢,初時尤甚,往後才逐漸加快:單細胞出現後,要待25億年才發展成多細胞有機體;再10億年後,出現魚類,以及魚類演化成的哺乳動物;再1億年有我們的祖先靈長類。我們屬的智人(homo sapien) 歷史約有二十萬年。所以,單靠世代遺傳,人腦發展根本追不上電腦發展,那怕基因改進也不行。

霍金覺得,蝸牛腦袋的運作,基本上與電腦如何運算無大分別。而演化學上來說,蝸牛腦袋又與人腦在性質上(qualitative) 無大分別。故此他推論,原則上電腦可模擬人類智慧,甚至超越。

所以,極有可能出現的是,有朝電腦超越人類智慧,同時具有意識(consciousness) 。到了那一刻,人工智能已經能自行設計下一代的人工智能,再毋須理會人類。

故此,霍金指出,我們應該抓緊並面對這個可能性,未雨綢繆訂下必須及嚴格的規條和管理,例如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殺害人類(假設我們仍能分辨誰是人誰是機器,雖然那時候人類已淪為智力上的二等公民)

可以想像,未來的人工智能可以成為人類的化身(avatar)。我們肉身之後,可以化成電腦(或多部電腦),可以自行尋找運作上需要的資源,可以自行繁殖。不在話下,更可延續及進一步發展思想,每時每刻都在自我改進自我完善。


回到未來。有一位朋友,去世已幾年,惟在面書(Facebook) 上不時仍看到親友給他的留言,想像他若仍在世會這樣那樣。這不就是虛擬世界的化身?當然,這化身現時仍未有上文所述的意識及持續發展。但可以看到,不須要太多資源,至少虛擬世界的化身是可世世代代活下去的。

將來,既然有了人工智能支撐的化身,我們的精神和思想(包括思想2.0, 3.0 ……)便能存活下去。大家會問:這樣子的化身,有情、愛、欲嗎?既然化身已超越自己,這一切都會不變,都會繼續存在。人與人的溝通,將來只不過變成電腦與電腦的溝通,一樣會有生理和心理的互動和滿足,繁衍後代也是同一道理(不過不是透過現時理解的方式進行),不用擔心。

而且,由於不再受壽命、身體健康、體能、維生食物食水等因素限制,我們更可以做一些現時不可思議的事。譬如,星際旅行。我們的化身大可登上太空船,探索火星,木星的衛星,甚至是距離太陽系最近、有可能宜居--- 鄰星b(天球上位於半人馬座,距離約4.2光年) ,又或者是夜空中最亮的天狼星(8.6光年)。進一步更可以找到宜居“ (當然與現時宜居理解不同)的系外行星的行星,從而在那裡建立社群。神馳穹蒼,不亦樂乎?

 

20-10-2020

〔作者保留版權〕

參考:S Hawking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John Murray, 2020.

Wednesday, September 30, 2020

The long road of physics

 網誌:查查

 

電影<天能>(Tenet)及時間逆行,回到過去,即是逆熵。

的概念是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(Rudolf Clausius, 1822-88) 1865年提出。與其他守恒定律(如質量、能量) 不同,是隨時間而增加的。

的概念始於1860年代,概念比較抽象。它之前,有質量、能量這些概念。本文談質量和能量概念發展的歷史,以及質量守恒(即物質不滅) 和能量守恒兩個定律,如何成立。

首先,質量(mass)守恒。古希臘時代,即二千多年前,已有哲學家提及,物質是由持久不變、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。然而,到要求觀測量度的現代科學,要到十八世紀,才由俄國的羅蒙諾索夫(Mikhail Lomonosov, 1711-65),和「現代化學之父」法國的拉瓦錫(Antoine Lavoisier, 1743-94)分別以實驗證明, 一些物質因燃燒而重量增加,是因為多了氧(氧化過程) 。將氧的重量算進,結果是質量始終沒變。到1803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(John Dalton, 1766-1844) 總其成,提出原子理論時,質量守恒定律已廣被接受。

跟著便是能量(energy)守恒。與質量不同,能量難以捉摸。能量的概念,與移動(motion)有關,始自牛頓(Isaac Newton, 1643-1727) 1687年的<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>(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)。牛頓明白能量須守恒,但並不重視。要靠同輩法國的萊布尼茨(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, 1646-1716) 再三強調概念的重要。到1847年,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(Hermann von Helmholtz, 1821-94) 發現,若撇除磨擦力,動能(kinetic energy) 加上勢能(potential energy) 總量不變。期間,英國的湯普森(Benjamin Thompson, 1753-1814) 1798年報告,動能可轉化成熱能(heat energy)1843年,英國的焦耳(James Prescott Joule, 1818-89) 又能精確量度電能(electrical energy) 轉成熱能的過程。1840年代末,英國的焦耳,與亥姆霍茲及另一德國科學家,卒之訂立能量守恒定律 --- 即如果將所有不同形式的能量計算在內,其總能量始終保持不變。

由質量守恒定律成立,到能量守恒定律成立,相隔了不少年月。可見,由能量概念開始,到能量如何量度,如何將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轉化並總其成,最後得出定律,過程輾轉,並不是一條直路。

當然,故事並不到此為止。又半世紀,1905年出現戲劇性大變 ---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, ) 發表了兩篇論文。第一篇關乎狹義相對論(special relativity) 的基礎; 第二篇則短短三頁紙,導出如今世界知名的 E = mc2 (squared),其中E代表能量,m是質量,c2 是光速二次方。由於光速是常數,此方程式實際上指出能量和質量其實是對等的,即能量和質量可互換。(我們會聯想到,核子彈的鈾,分裂過程中只有0.1%質量轉為能量,但破壞力驚人。往好一點想,核能於許多地方包括香港有其生活上的重要性;而用之不竭的太陽能是由核聚變生的,中間也牽涉質量轉為能量。)

於是質量守恒與能量守恒不再是兩條定律,而是已合而為一的質量/能量守恒定律。我們簡稱之為「能量守恒」。

回顧一下,由質量守恒成立(約十八世紀中) ,到能量守恒成立(十九世紀中),需時一個世紀。主要原因,是能量比較質量難捉摸。而由能量守恒到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(二十世紀初),需時半個世紀。

我們學習物理,可能是同一課,課本上寥寥一兩頁,便已帶過。未必知道事情背後,其實內裡包含多少挫敗,也不知道花了多少人的時間和心血。

(影像來源:Wikipedia)

愛因斯坦其後發表廣義相對論(1915) ,該理論通過了不少的觀測和實驗。在這基礎上,科學家們利用熱力學、太空觀測數據、高能物理學等知識,推論出宇宙的壽命約138億年。而在觀測數據支持下,亦知道宇宙由混沌漸變為清晰通透,是盤古開天後約三十萬年的事。更奇妙的是,科學家已經能推論謂「大爆炸」後一秒,原來可以發生不少事情!

30-9-2020

[者保留版權]

 

30-9-2020

〔作者保留版權〕

Monday, August 3, 2020

SPF

網誌:SPF

       七月大部分時間陽光普照,天氣十分好。跟朋友同學談了如何在烈日下保護自己,也是時候重溫一下資訊。

有關太陽油的資訊,上面均有SPF這簡稱,是指 Sun protection factor定義是在建議的太陽油厚度下,陽光中造成灼傷的紫外線有多少能穿透皮膚。舉例,SPF 15 是指與沒有搽太陽油比較,只有1/15紫外線能穿透皮膚。亦即是,假設某人在烈日下10分鐘便會曬傷,那麼塗上上述的太陽油,時間要延長至150分鐘方會曬傷。

SPF 15是醫務衛生署建議使用的。然而,市面上看不見有此級數出售,最低也是SPF 30SPF 30SPF 15差別有多大?兩倍?非也。差別其實只是 1/15 – 1/30,即1/30,約3%。原來,SPF越大得益越小,SPF 60SPF 30 比較,只是好了 1/60,即不足2%

市面上售賣的太陽油,較高的可達到SPF 130 150SPF 150SPF 30 比較又如何?也只是好了 4/150, 即不足3%

有見及此,FDA (美國食物藥品監督管理局) 2019年建議 (但未實行)規管防曬SPF不得超過60

要注意的是,塗太陽油保護皮膚,無論SPF的高低,一般隔兩小時便要補搽。

太陽油並不完全保障紫外線能引致的皮膚老化,以及造成無形 (肉眼見不到) 的損害。紫外線其實分UVA UVB,其中UVA與上述皮膚老化和無形損害有關,甚至牽涉某種皮膚癌 (malignant melanomas)。故此,市面上有些太陽油,除了SPF,還加上 PA (UVA保護) 字眼(PA++PA+++)。另外,也有UVA/UVB廣域保護。總之,五花八門,效果不一,選擇時要諮詢專家。

有問,長時間用太陽油,會否引致維他命D不足?一般建議是,在中度陽光下,白人須每周兩次,每次 530分鐘。有色人種時間要長一些。由於皮膚對過猛陽光敏感,依照醫生建議,夏天一般出門,穿短袖衣、短褲,太陽油只塗手及面部 (疫情下因要戴上口罩,用量可減) ,不塗 這裡,UVA高要比UVA低好,因為容許更多UVB 穿過,有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維他命D可從食物攝取。

如果這文章有什麼作用的話,便是促進防曬認知,不用浪費金錢買SPF過高的

 

 

 

3-8-2020

〔作者保留版權〕

參考:Wikipedia - SP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