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December 15, 2017

Can earthquakes be predicted?


網誌地震可否預測?

    十三年前本月的南亞大地震,引發的海嘯奪去廿多萬人的生命。當時有報導說,斯里蘭卡岸邊的大象於災難發生前好像早有預感,自行跑上高地,避過一劫。往後又有有關研究的報導,蓄養及一觀察雞狗等動物的異常行為,或監測地磁變化,或觀察天空雲狀,不一而足,以祈能預測地震/海嘯。

     不少人都提出過,究竟地震能否預測?

     以上傳媒的報導,最大的漏洞是報「喜」不報憂。事緣大象跑上山,然後出現海嘯,因果關係極大。然而,傳媒不能報,亦不會報的,是大象跑上山,但海嘯沒出現的事例。後者情況出現的次數,其實一定比前者多許多。否則,如果兩者出現次數均等,已是一個不錯的地震/海嘯預測手段了。

     2008年汶川大地震,死亡人數六萬多。大範圍看,它是印度版塊每年向北朝喜馬拉雅山方向移動5厘米的結果,地殼愈是被擠壓,地震只會繼續活躍。2011年土耳其地震,六百多人死亡,歷來震央有自東至西的趨勢,人們擔心首都安哥拉何時會受災。日本著名的1923年關東大地震,死亡人數超過十萬。事隔差不多一百年,期間人口和基建的增加,不時有討論大災難何時再來。


經過過去數十年的研究,最新的科學想法是要預測地震,難度依然極大。著實,地震預測要生正面作用,不僅要地點準確,而時間上亦要準確,而準確度最少須以日計,例如:下星期的後期會有強度地震,之類之類。否則,要不少市民撤離而無地震,或回家後才有地震,或地震烈度不達到預期,都會惹民憤。

事實上,預測地震,準確度不僅不能以日計,以月計也不行,目前能做到的只是計算風險。例如,同一面積基礎上,基於地震歷史和科學分析,東京地區大地震的風險(或或然率)會較香港大除此之外,當局能做的只是:平時致力教育、培訓和演習,地震發生時則發出「速報」。速報就是,地震發生後,將全球地震測量網絡估算出來的震央位置及地震強度,於短時間(最快是數秒) 透過手機及互聯網將資料發放,務求人們即時反應以減低傷亡(如關掉煤氣管、在桌下或進洗手間等)

以下是天文台近日發出強度6級或以上的地震速報一例:

香港天文台地震速報 M6.0+‏

@HKOEARTHQUAKE6C

 12m

12 minutes ago

More

地震: 2017-12-12 16:43HKT 6.3 [北緯30.7,東經57.2] 伊朗北部和中部

 http://openstreetmap.org/?mlat=30.7&mlon=57.2 …

地震令人傷亡的原因,主要不在震動本身,而在它引致的:海嘯、房屋基建倒塌、燃氣或易燃物引起的大火。近年發達國家抗震的措施,包括了:建造/加固/加高防波堤,加強房屋基建的建造規劃,增補民防部隊的培訓和演練,增加救災醫療設施等。這些都與地震預測無關。

總言之,蓄養動物以達到抗震的目的,作用是零。



16-12-2017

〔作者保留版權〕

參考’Earthquake prediction’, Wikipedia.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